close
法國雕塑大師卡爾波1861年創作的雕像「烏穀利諾及其子孫」,7月突然成為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熱門景點,拿著手機的觀眾絡繹不絕。原因猜到了吧?這位250歲的雕像,被寶可夢製作團隊選為補給站,一夕之間鹹魚翻生。但博物館學者對此提出警告。寶可夢的手機程式中,僅介紹此處為「但丁的地獄」。卡爾波此作靈感的確來自但丁描繪地獄景象的「神曲」,然而手機上的描述太過簡略。在「烏穀利諾」身上找寶物的年輕玩家,恐怕一輩子都不會知道他是誰。為「抓寶」而來的觀眾,會關心博物館的寶藏嗎?德國藝術評論家Nadja Sayej在衛報撰文指出,這些為了「抓寶」進博物館的年輕玩家像「僵屍」,只會定點移動、根本沒注意到館內館藏、還會干擾館內安寧。台博館館長陳濟民表示,博物館的本質是教育,他希望觀眾目的是「關心展覽內涵」。目前台博館的寶可夢政策是「不鼓勵也不禁止」,陳濟民認為,寶可夢是「一時的風潮」,不會對博物館的長遠經營產生影響。「博物館若不進步,就該進博物館了。」史博館館長張譽騰則有不同看法。他指出,寶可夢代表的不只是電玩,更是AR擴增實境科技領軍的「虛擬世界」,對實體世界的步步逼近。「博物館若不學習擁抱科技,便會被捨棄。」此次寶可夢揮軍出擊,歐美許多博物館、古蹟的經營者,一覺醒來,發現自己擁有的實體建築,在虛擬世界裡已被寶可夢攻城掠池,還得貼告示禁止。國美館館長蕭宗煌指出,貼告示很簡單,但效果有限,「在這個時代,你能限制觀眾帶手機進展場嗎?」博物館應該反過來思考,如何好好運用寶可夢的魅力。他指出,寶可夢是一種「自導機制」,鼓勵玩家自己發掘周邊景物。博物館若能妥善運用,協助手遊業者作更精確專業的介紹,對博物館是加分。張譽騰也認為,寶可夢的「尋寶遊戲」模式,許多博物館也有類似玩法,若能讓虛擬、實體世界合體,效益驚人。他指出,博物館可以跟寶可夢業者合作,針對博物館的冷門時段或文物作特別設計或介紹,博物館甚至可以設計「寶可夢日」,限時限地對玩家開放,讓寶可夢從「怪獸」成為「博物館大使」。

博物館該不該歡迎寶可夢入場?圖為奇美博物館貼出告示,禁止觀眾在展場內玩寶可夢。圖/取自奇美博物館臉書

分享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illmcdaniid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